中新网济南7月19日电(孙婷婷)开设“中医药夜市”、一次挂号管3天、慢性病药品送药上门、开放夜间门诊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……山东不断提升民众看病就医体验,加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供给,撬动医疗服务延伸至基层“最后一公里”,通过中医诊疗、医养结合等手段,解决民众健康急、难、愁、盼问题,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在淄博市桓台县的“中医药夜市”上,该县10家医院的80多名中医专家,利用晚上时间免费为民众开展中医把脉、问诊等服务。除了有中医专家针灸、推拿之外,“中医药夜市”还准备了中药茶饮。民众可“沉浸式”体验中医诊疗服务,感受中医药独特魅力。
资料图:桓台县“中医药夜市”活动启动。中医专家利用晚上时间免费为民众开展中医把脉、问诊等服务。 张景富 摄
据了解,近年来,桓台县完善覆盖城乡、均衡发展、功能完善、优势突出、与民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,下沉医疗资源,推出“中医药夜市”“中医中药进万家”“中医药文化进校园”等系列便民就医活动,推动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,让市民就近享受到更加优质、高效、廉价、便捷的中医药服务。

山东重点关注60岁以上老人这一脆弱群体,不断优化老年人健康服务。今年70岁的村民杨美龙是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王张庄村村民,她多年来患有高血压,行动不便,每月都需要定期服用药物。以前拿药需要到县医院,从村里到县城,等车、坐车、排队要花一天时间。而现在,她只要在家里等着,定期就有人送药上门,仅需负担报销后的自付金额即可。

这一切都得益于兰陵县医保局探索建设“兰陵医药健康服务”数字平台,让慢性病药品送药上门成为现实。为提高送药上门工作效率,兰陵县通过建立“兰陵医药健康服务”数字平台,实现“医疗、医药、医保”三医联动,结合“线上下单、在线审核、线下包装配送、多渠道灵活结算、全方位基金稽核”五个环节,为五保户、优抚人员、残疾人、老年人等七类人群将所需常用慢性病药品送到家门。
资料图:桓台县“中医药夜市”活动启动。中医专家利用晚上时间免费为民众开展中医把脉、问诊等服务。 王正伟 摄
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民政策,方便山东参保人员异地就医,也方便外省参保人员来山东就医。“通过手机视频办医保,不见面就把医疗费报销了,真方便。”在天津市务工的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安兴镇船郭庄村居民郭守喜说,他通过“视频办医保”服务平台,将其父亲在天津市就医的门诊检查发票上传后,报销了200元(人民币,下同)的检查费。
“视频办医保”是牡丹区推行的便民服务线上平台之一,全区参保人在全国各地均可通过“菏泽手机视频办医保”小程序进入该平台,进行在线咨询、业务申请、材料审核等事宜。参保人在视频通话时可同步进行传递材料、参保地认定等,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医保报销、慢特病申请、医保关系转移等95%的医保业务。

为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、百姓“看病难”“看病贵”等问题,推行“双向转诊”成为临沂市沂南县进行县域医共体改革的重头戏。该县通过医疗资源下沉,诊疗技术优势向社区渗透、向慢性病人群延伸,实现医生上下流动、患者双向转诊,常见病、多发病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有效诊治。
泰安市泰山区则抓住“百名医师下基层”和“业务院长”对口帮扶的时机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,多渠道扩大基层专业人员的“供给量”,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、可及性。该区大力培养基层名医,开展百名医师下基层活动,引导鼓励医护人员扎根基层、服务基层。目前,该区安排106人下派基层帮扶,已建立名医基层工作站23个,基层名医工作站10个。

在德州市平原县王打卦镇新王管村卫生室,病患正有序等待大夫问诊。该卫生室选址在周边自然村的交叉点,且中医室、诊断室、治疗室、观察室等分室一应俱全,成为平原县农村地区“15分钟健康服务圈”的样板。近年来,平原县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、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,公益特色鲜明的新型村级卫生服务体系,形成农村地区“15分钟健康服务圈”。

今年以来,平原县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,投资68.85万元为27个中心村卫生室安装了远程心电设备,并与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联通,实现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,避免患者往返于医院,方便村民就医。
此外,山东各地医疗机构不断推出便民就医举措,让基层百姓就医更有“医靠”。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为例,该院开设早间、午间、夜间门诊,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,满足患者的多元需求。同时,淄博、济宁等地陆续实行“一次挂号管3天”政策,患者只要携带检查检验结果再诊时,3日内可在同一院区、同一科室就诊,不需要二次挂号,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。(完)

中新网泉州7月19日电 (吴冠标 高一帆)19日,2023年“中国寻根之旅”夏令营福建鲤城营在著名侨乡泉州开营,来自北美洲的20位华裔青少年和2位领队老师一同走进这座世遗之城,体验一场世遗与非遗交相辉映的研学之旅。
2023年“中国寻根之旅”夏令营福建鲤城营在泉州开营。 吴冠标 摄
对华裔青少年朱东方而言,泉州这个名字并不陌生。“我母亲是泉州人,她很早就告诉我泉州有清源山、西街、开元寺、东西塔等历史悠久的古迹。可以说,泉州是我父母的故乡,也是我的故乡,我想在此行中更深刻地感受泉州之美。”
当天,华裔青少年们在泉州少林寺观看武僧表演,学习南少林武术招式,体验少林禅武文化;走进蟳埔渔村,在簪花围、大裾衫、蚵壳厝中感受泉州蟳埔女习俗与“海丝”风情。
华裔青少年在泉州少林寺观赏武术表演。 吴冠标 摄

据了解,在接下来的十天里,华裔青少年们还将在泉州体验刻纸、南音、陶瓷、茶艺、高甲戏、木偶戏、香道等非遗技艺,游览老君岩、洛阳桥等世遗景点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研学活动,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泉州,进一步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;也希望他们回去后能将所见所闻分享给亲朋好友,当好传播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。”泉州市鲤城区统战部部长吴振法说。
华裔青少年在泉州少林寺体验南少林武术招式。 高一帆 摄
“在妈妈的影响下,我一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饮食很感兴趣。”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华裔少女钱美龄说,这次她最期待的还是泉州安溪的茶艺之旅,“我想学一学如何品味中国茶”。
钱美龄的母亲钱玲玲是一位中文老师,也是此次的领队老师之一。她希望女儿和孩子们能通过这次夏令营,更系统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。“以我在美国的中文教学经验来看,实地体验可以很好地激起孩子学习中文的热情,唤醒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,这是我们这些家长所乐见的。”
“寻根之旅是在给华裔青少年们种下种子,我们期待这颗种子在未来发芽。”北美华人华裔寻根协会常务副会长郑雄表示,祖国始终是海外华人华裔的“根”,带着华裔青少年们回到祖国“寻根”,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感,非常有意义。(完)